2018年4月13日 星期五

【運動傷害・下】預防運動傷害的六種方法


#個人經歷分享
#防護修復懶人包

套句朋友跟我說的話:「『訓練』,本來就是稟持著『增強運動表現,降低運動傷害之發生』的理念。」
傷害預防
【事前暖身、事後放鬆(按摩拉筋),缺一不可。】

國外的運動防護修護知識其實相當的普遍,但在台灣民間這部分的觀念仍不普及,不知其重要性,連帶的也沒有很認真地去實踐它。

我也是之後才知道,專業的運動員都擁有自己專屬的物理治療師或肌肉按摩師,有些一個月就進行一次深度按摩。

【基本的放鬆:自我拉筋、滾輪、按摩 v.s. 深度的放鬆:給別人按摩】

起初好傻好天真的我,還以為按摩都只是給那些貴族朋友,或是需要把沾黏推開的大傷人士,後來才知道,完全不止是如此——那些高強度運動過後的人們,一不小心用錯力肌肉受傷,一樣會發生沾黏的狀況,而且僵硬的肌肉需要深度的按摩,才能「真正」的放鬆,不然自體拉筋或滾輪,都只是淺層的放鬆而已。

現在我會建議人們,有時間有餘韻的話,半年一次或多久一次都好,定期去給人深度按摩,自己不是不能按,但相信我,通常自己來的人,會手軟會心軟,絕對沒有去給別人按來的,夠・力・夠・狠・。

【痛則不通,通則不痛】

古老的智慧沒有騙人,在我們沒發覺的時候,身體會默默累積壓力,只有定期去照顧它,你才會發現它有多痛,有多不通。

按摩時都會遇到最痛的痛點,那是累積了最多壓力的地方,透過深層的按摩才能把它按開。

朋友曾跟我提及她瑜伽老師的說法,也深深地植入了我的腦海裡:「放鬆拉筋就跟運動一樣重要,甚至比運動更重要,用最基本的時間來算,你運動了2小時,但你有放鬆2小時嗎?每次都只放鬆5~10分鐘,你真的覺得這樣就夠了嗎?」

種種的傷告訴我⋯⋯恐怕真的不夠。

(舉個最明顯的例子——足底筋膜炎,發痛的部位就是往上「沿路整條的筋」都沒拉開造成的,通常沿著「整路的筋」按上去,絕對都能找到最痛的痛點,有時還不只一個。
ex:腳跟痛 = 從阿基里斯腱,一路往上整條到大腿後側;
ex:足底外側痛 = 一路往上到ITBS,整條外側的筋,皆同理)
.
--------
傷害修復

【POLICE 原則】
RICE為舊觀念,新的觀念的縮寫可以變成 POLICE ,Protect 保護、Optimal Loading 適當負荷(剛剛講的復原時動一動)、Ice 冰敷 (剛受傷時敷一些就好)、 Compression 壓迫、 Elevation 抬高。

-- 激烈運動後,簡單的SOP是:進入休息狀態後,先冰敷三天,還不舒服,三天後改為熱敷,直至症狀消退。

冰敷:通常急性發炎都在前三天
熱敷:三天之後,就變成慢性的問題了

【冰敷 v.s. 熱敷】
冰敷:遇到發炎症狀或止血需冰敷,泛指會發熱、腫脹的,幾乎都是發炎症狀,冰敷減緩疼痛。
(高強度運動後其實也會有發炎症狀;冰敷的所需天數,簡單的判斷依據,可以依是否持續發炎發熱的狀態來決定,不發熱了才改熱敷)

熱敷:促進血液循環,放鬆肌肉,讓傷勢好的更快,之後爽、舒服。
(之前手肘脫臼去復健時,會給傷患先熱敷,讓該部位的肌肉放鬆,之後物理治療師可以更好使力,協助運動復健,BTW僵硬的受傷部位熱敷時真的很舒服很爽)

-- 運動時遇到不尋常的傷痛,簡單的SOP是:
1. 觀察三天內,是否持續痛感,若漸漸好轉,持續觀察到一週內
2. 三天內若無明顯好轉,建議直接看醫生
3. 一週後持續發生,建議直接看醫生
(不然就會和我們一起「久病成良醫」⋯⋯)

【骨科 v.s. 復健科】
骨科:骨頭、軟骨,X光專業
復健科:肌肉、韌帶,超音波專業

會特別提出來是因為,我有遇過骨科醫師,幫我腳踝照過超音波,但醫生只跟我說韌帶有受過傷,是舊傷,可以肌力訓練⋯⋯結束!!沒了!

是後來再去看有超音波的復健科醫師,才能明確的跟我說,究竟是哪一條韌帶受傷,受傷到什麼程度,是慢性反覆扭到而造成的傷勢,需要重視之後即刻復健。


——真的,術業有專攻。

還是交給專業的來吧。




【延伸閱讀】
拉傷趕緊「RICE」已經過時了,新觀念為何降低「冰敷」的重要性?
(拉傷!最常見的運動傷害就是肌肉拉傷、肌腱拉傷!)
怎麼分辨運動後痠痛與肌肉拉傷? (by 姚斯元物理治療師 – ATX 徒手治療研究專欄)
攀岩與運動傷害(上)

--------
致同樣走在樹枝上的人們,有風險也有全新的視野,縱使 痛 但也快樂著,帶著傷之後 會繼續走下去。
------

2018年4月12日 星期四

【運動傷害・上】觀念疏忽導致,腳踝韌帶斷掉的運動傷害


#個人經歷分享
--------
《淺談・運動防護・下》#防護修復懶人包
粉專討論
--------

「我最大的寶藏,應該是我從沒受傷過。」我記得那是2014年,我跑步的全盛時期,跟身旁跑友的對話,說出這句話那當下的畫面,我始終記得,一字一句歷歷在目、猶言在耳。
瞬時,一切都改變了。

因為我痛過,所以更希望大家不要步入我的後塵——『不要輕忽,身體對你傳達的任何一點點小訊息。』


開始發現異狀時,是一次高強度越野賽事過後的緩和跑,回來後覺得右腳膝蓋有種異樣的浮腫感,雖然完全不痛,但身體第一次發生如此狀況,我被嚇到了。
從沒碰過的我,一直到之後才知道,原來那叫「膝蓋積水」。

後來幾次緩和跑都發生一樣的狀況,膝蓋都有異樣浮腫感,我便開始跑步減量,開始看醫生,尋找答案。

畢竟是膝蓋出問題,起初先看骨科,骨科醫生看著我的X光片,說我膝蓋軟骨磨損,滑囊發炎,不建議爬山,更不建議越野,要進行股四頭的肌力訓練。
我不服,也不想斷送我的運動生涯,一邊練著深蹲,堅持去看其他醫生。

2016~2017我都在尋找醫生,大醫院、小診所、西醫電療、中醫針灸、推拿密醫⋯⋯全部都看過,甚至看過不只一次、兩次⋯⋯數不清的次數。

一個復健治療的小診所醫生把我唸到哭,說我沒聽身體聲音,現在才來看醫生;
一名大醫院的中醫診醫生對我說,「你想要運動一陣子,還是運動一輩子?」,之後旁邊的護理師推薦我黃道益,說真的有用(結果我拿了三罐,一罐放台北租屋處,一罐放公司,一罐放三峽老家);
一位推拿密醫說我的骨盆歪掉,才影響了運動姿勢,腳的氣很弱,時常冰冷,建議在公司放個泡腳機,每天泡熱水,促進血液循環,讓傷勢有機會好的快一點⋯⋯
大部分的醫生知道之前照過X光,是半月軟骨磨損後,接著就是一堆告誡和禁止,排復健、排治療,沒有進一步的檢查或疑問。
整整一年多,遇到的醫生幾乎都是如此。

好的醫師,會說,現在沒有異狀、不會痛的話,我無法幫助你,你可以直接退費。
壞的醫師……不提也罷……
不知不覺,我的光陰和金錢就這樣持續流逝著。

這之間,我一樣上山下海,爬山縱走深潛游泳、騎車,甚至還去北極拉雪橇,不過獨獨缺了高強度運動,跑量依然銳減,曾經試圖重回最愛的越野,嘗試增加越野跑量,但頻繁的翻船卻是讓我止步的另一個主因,還翻了不止一次⋯⋯最後真的是痛到只能用走的⋯⋯也開始減少跑次。

我又去看醫生了,看我的腳踝,後來才順便問半月軟骨究竟有沒有解。老樣子,全都無解@@。

期間也有回診骨科,再照一次X光,檢視軟骨磨損進度,但兩次的X光結果相當,醫生依然說:「軟骨一旦進入受傷期後,就很難有機會好轉。」接著就是一堆不建議blablabla。

醫生的話從我左耳進,再從右耳出,心中暗自卻開始有種異樣感——膝蓋依舊沒有明顯痛感,但貌似也沒有明顯好轉,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我想知道傷勢真正的「現況」,我到底還能做到什麼程度。

後來才得知,X光其實看不到軟骨,只能透過骨頭之間的距離,抓出軟骨的範圍,來確認軟骨的耗損率,真正看得到軟骨一切細節的,只有照核磁共振才行。

時間來到了2017年9月,我為了膝蓋核磁共振再次去尋找醫院報到,沒想到復健科醫生卻反而堅持要照腳踝超音波,我就這樣獲得了買一送一,連帶著檢測報告也如期地送來了一好一壞。

確診了——好的是膝蓋,壞的是腳踝。

好消息:核磁共振顯示,我的膝蓋沒事,半月軟骨一切正常,除了看起來不太嚴重的積水,基本上都是個好膝蓋。
壞消息:左腳踝外側腓韌帶全斷,右腳踝外側腓韌帶斷一半......

整整一年多來都圍繞在半月軟骨上,我怎麼也想不到,根本不是膝蓋出問題,出問題的是腳踝。

通常腳受力時,會有兩個關節一起承擔力量,一是腳踝,二是膝蓋,但因為腳踝韌帶已經受傷,加上經常反覆扭到、沒力,剩下膝蓋必須承受大部分的力量與重量時,膝蓋就過載了,便時常不舒服,甚至長達一年之久。

我的膝蓋傷勢是代償——『一天最初的傷沒好,其他的傷就會越來越多。』
而我居然一年後的今天才知道真正的原因,身體跟運動表現的種種跡象,都讓我確信這是「真正的原因」。

接下來的日子,該做的肌力訓練完全大翻轉,從鍛鍊股四頭肌變成腳踝的肌群,醫生說腳踝很複雜,有很多肌肉可以代償這條韌帶,但一定要做肌力訓練,把肌肉練起來保護它,讓腳踝更穩定,才能一起支撐力量。

這個故事告訴我千萬別放棄!
#呼籲不自我放棄 #一個醫生外還有另一個醫生高
(我的黃金修復時間跟血汗錢啊~~~吶喊~~~)

而讓我痛一兩年的故事,原來不只發生在我身上。

後來發現這種狀況,特別容易發生在,像我們這種,半路出家,自己磕磕碰碰、跌跌撞撞開始接觸跑步跟運動的人,我們沒有運動背景、也沒有運動知識,更別說運動防護等基本觀念。

獨自摸索、磕磕碰碰中,我也學到了很多事情。

整個傷勢的連動關係,是這樣的:
當你激烈運動後,肌肉在緊繃狀態,你試圖拉筋按摩,但時間不夠久的放鬆,都只能幫助表層,深層的肌肉還是沒有足夠的放鬆。

下一次再進行激烈運動,逐次累積下來,筋越來越硬,肌肉越來越緊繃,身體越來越容易痠痛。

你可能會足底筋膜炎,可能開始不小心用錯誤的姿勢運動,關節以不正確的角度開始受力,或是當你遇到突發狀況時,例如——不小心扭到的時候,緊繃的筋沒有了最初的彈性,直接面臨撕裂、拉扯,甚至斷給你看。

——以上是「我的」久病成良醫。


我的朋友們,拜託——千萬『不要輕忽,身體對你傳達的任何一點點小訊息。』
『身為一個越來越資深的運動員,應該更了解自己的身體,你應該更有能力跟自己的身體去對話。』
——直到此時才學會傾聽身體的聲音,發自內心的告誡。

--------
致同樣走在稜線上的人們,有風險也有全新的視野,縱使 痛 但也快樂著,帶著傷之後 會繼續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