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和我對癌症一樣好奇,我會推薦你這本書——《萬病之王:一部癌症的傳記,以及我們與它搏鬥的故事》。
**人生第一篇科普文,獻給了癌症。感謝本書讓我有機會寫科普文XDD。**
從「我們有可能避免癌症嗎?」開始解析癌症是什麼、癌症歷史,再到癌症病患的心路歷程,概括一併提及,最後回到自我跟大家分享,面對癌症,現在我們還能做什麼。
此篇讀書心得,我抱持著讓平凡人都能了解「癌症」的心情去書寫,所以把書中章節講解的精華濃縮再濃縮成一個段落,並加上自己的見解,但更多的故事細節,值得你到書中細細品味。
《人人都有疾病國度的公民身份》
“疾病是生命暗夜的那一面,擁有更困難棘手的公民權。
任何人生來就有雙重國籍,一個是在健康國度,另一個是在疾病國度。
雖然我們都寧可使用健康國度的護照,但每個人有朝一日,至少有一段時間,都有義務驗明自己在另外那個國度的公民身分。”
——蘇珊 • 桑塔格(Susan Sontag)
萬病之王真的很好看,我想之所以好看,有很大的原因是,它提及了癌症的歷史,卻是用彷彿此時此刻,在平行時空裡正在發生的敘述口吻,你可以看到歷代醫學家和科學家自言自語、著迷於研究的瘋狂精神,他已躍出紙面,每個實驗都活生生地在你眼前上演,若是台灣的歷史課本都能用同樣的方式陳述出來,或許這一切會變得有趣許多,畢竟「歷史」就是曾經發生過的事不是嗎?
看著癌症在十六七世紀,一下子看到了希望,一會兒又因為一二次世界大戰頻傳又陷入斷層遭受困境,美洲歐洲的醫學家和科學家各自為政、四起爐灶,從兩百年後的現在回頭看,檯面下有一堆人都絞盡腦汁,為癌症的原因和解藥朝思暮想並貢獻心力,但最關鍵的時刻總是因各種事故原因臨門一腳、擦肩而過,這一斷就是一個世代,三十五年後才又有科學家將前人的成就繼續接掌研究下去。
忽然發現癌症這個難題居然與人類的歷史,共生共存如此的久,似乎從人類的誕生,癌症便相尾隨,它早就長在你我的基因裡,研擬對策的醫學家也投入心血將近四千年的歷史,縱使是這兩三百年才有明顯的大進步,更別說在科技與時俱進的現在,電腦網絡的時代也才發展三四十年,便如此主宰世界、引領風騷,反觀現今我們對癌症依然仍處於下風的弱勢,相形見絀的巨大反差,這對比看起來顯得非常生動又有趣,讓我有更多想看下去的念頭。
我忽然醒悟:對,沒人想看一帆風順的事情,大家想看的是你的掙扎和你的困境。
(這是應該就是,為什麼冒險值得傳頌,為什麼挑戰值得獎勵,的核心原因。)
隨著書篇的頁碼持續增加,一頁一頁翻過去,對癌症這複雜又神秘的疾病越發了解後,便發現,這場疾病並不是某位醫師的掙扎,或那位病人的困境,這將是全人類的掙扎,也隨時有可能化為自己的困境,如本書開頭作者引述一段貫穿全書的引文:「任何人生來就有雙重國籍,一個是在健康國度,另一個是在疾病國度。⋯⋯每個人有朝一日,至少有一段時間,都有義務驗明自己在另外那個國度的公民身分。」
它肯定不是現代病,醫學日漸發達,其他疾病不再使我們感到威脅,隨著平均死亡年齡穩定增長的高齡化社會,癌症漸漸浮上檯面,乃至於變成國民病——「問題不再是我們會不會得到這種不死的疾病,而是我們何時會罹病了。」,沒有人是局外人。
《為什麼聽到身邊的人接連罹癌?》
這要回歸到最根本的問題,也是作者撰寫本書的初衷——癌症是什麼?
或是從Johnson在我看完全書後,問我的那句問題說起——我們有可能避免癌症嗎?
不,我們不可能百分之百避免癌症,只要我們還存活著,就是有風險,風險大小因環境與遺傳基因而異,但我們每個人身上絕對都有風險。
癌症到底是什麼?癌症是細胞經過基因突變,異常增殖,變成腫瘤,再接連突變後,演變成具有增生轉移能力的腫瘤,最後變成癌症,所以癌細胞都是由自身土生土長的細胞突變而來。
再回到一切源頭——基因突變:簡單說,細胞要過三關才會突變成癌細胞,第一關是原致癌基因被激活(踩油門,不斷複製);第二關是抑癌基因去活化(關煞車,無法停止生長和死亡);第三關則是其抑癌基因成雙成對的複本也被去活化(關閉第二個煞車)。
有可能十年前某人接觸到石棉,產生第一個基因突變,某天健康檢查照X光又導致第二個基因突變,今天接觸到尚未被檢驗出的致癌物,第三個關卡被觸動,湊滿三個基因突變,癌細胞沒有了煞車機制,不斷複製——這是癌細胞異常生長變腫瘤的源頭。
那是什麼會造成基因突變?它有一個統稱叫——致癌物。舉三種方法能驗明致癌物:
第一種:針對性研究,譬如大家總是在說:「手機電磁波很危險,會致癌」,真的有一群科學家針對這個議題去做致癌研究,研究成果也出來了,它並不會造成致癌,但隔了幾年該支手機已被淘汰,科技時代的汰換率太高,我們怎麼知道裡頭改變一個小零件,會不會造成新的風險?這些針對性研究的速度遠遠不及科技汰舊換新的速度,終究於事無補。
第二種:從源頭去做實驗,科學家將致癌基因植入細菌細胞內,令經過基因改造的細菌接觸致癌物,若致癌基因受刺激開始過量複製,就會形成小聚落,以此來驗明該物質究竟是不是致癌物,這個實驗非常成功,許多致癌物被分門歸類,但居然已成事實造成人類大規模致癌的香菸和石棉,細菌群都沒反應,該方法還是有其局限性。
第三種:從已成事實去做致癌人數統計,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吸菸和肥胖,從一九五〇年至今,肺癌的致癌人數一直都和吸菸人數正比成長,無論醫界幾番慎重警告,甚至一九九七年美國密西西比州還一度控告數家菸商造成健康危機,導致龐大的相關醫療開支,其他州紛紛跟進,就算事已至此,大家都知道吸煙成癮有如此嚴重的後果,香菸消耗率依舊居高不下。
更諷刺的是——香菸,在世界各地都極度盛行的致癌物——連政府都無法強壓製造商在煙盒上標示「會致癌」的警語,只能膚淺的寫「有礙健康」,書中寫著:「美國——幾乎所有新藥物都必須經過反覆審查,確定其致癌可能,即使只是和癌症有一丁點相關會造成社會歇斯底里、媒體焦慮不堪的國家,竟能公開在街角只花幾塊錢就自由地買賣人類所知最強力、最常見的致癌物,實在是不可思議。」
(除了生物挑戰,癌症同時也是個社會挑戰,不只是強迫我們面對我們的習俗、儀式和行為:「這包括我們的飲食、我們生產和排放入環境的一切,我們何時生兒育女,以及我們如何老化。」)
《究竟,癌症要怎麼避免,該從何預防?》
從一八六〇年代開始探索癌症治療,從根除性乳房切除手術到第一次化療,醫學界歸類了癌症疾病,開始研發治療方法,但那時候尚未了解病因,所以治癒率一直無法穩定提升,一九四五年兩次世界大戰化學戰爭累積下來的化學品,打開了化療的第二個大門,進行更多針對性的實驗研究。X光的發現幫助我們預防癌症,但同時又有可能導致基因突變。
它講解了實驗用藥,也提及一九八四年的幽門螺旋桿菌實驗,發現不只是致癌物會致癌,細菌和病毒引起的發炎也會導致慢性病變衍伸致癌,短短一頁的篇幅,就讓我了解現在健康檢查項目的作用和緣由,令我覺得荒唐的是,事前我針對幽門螺旋桿菌和子宮頸疫苗資料的網路搜尋看過多篇文章,都沒有這一頁精闢好懂,更讓我對本書如獲至珍。
一九四〇年生物學家發現DNA和RNA的存在,一九七〇年再發現原致癌基因、抑癌基因,始逐漸了解癌症的病因——也就是基因突變。二〇〇三年研發出分子標靶治療,終於能在根本上區別出癌細胞和正常細胞,但癌細胞本身就因「突變」而來,突變是它基礎能力,也是最強的能力,這是為什麼常常聽到某病患的癌症受到控制,正在緩解了,五年十年後,突然又爆發擴散轉移,因為癌細胞可能「又突變」了,導致原本有效的藥物抓不到標靶再度失效,必須服用新的對症下藥才有可能再度獲得緩解。
癌細胞就是我們原本的細胞,只是有些基因「突變」了,這是它難設標的,難以被消滅的原因,再者癌細胞擁有的基礎能力,都是自身細胞本來就擁有的能力,包含複製再生、活化通路、血管新生、穿透轉移等,它能突變成各種樣貌,彷彿是幹細胞的孿生兄弟,並且永遠不會死掉——單看字面上的意思,我心中萌出一股怪異感,彷彿癌細胞已在另一個層面實現了人類的願望——長生不老,有沒有可能,當有一天人類真的破解幹細胞也破解癌細胞的同時,我們也獲得了長生不老的能力?
但在未知的那一天來臨之前,我們要先面對和癌症的戰爭。
《癌症病患的心路歷程》
「我願意繼續治療,但我要知道我在對抗的是什麼。」一名癌症復發的病患問醫師,也就是本書的作者。
本書的作者,辛達塔・穆克吉(Siddhartha Mukherjee),是一位印度裔美國腫瘤醫師與研究員,同時也是一位作家。
書中記述了些許他和病人的對話,與他從病人身上、從每場戰役學到的事情,其中有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描述,讓我對癌症病患的生活和心境有更深度的了解。
書中一段:
「癌症不是集中營,但它卻同樣擁有滅絕的特性:它否定了在它本身之外,凌駕它本身之上的生命可能;它包含了生活所有的層面。病人的日常生活被他的疾病緊緊盤踞,使世界消失褪色。每一丁點力量都花在照顧這個疾病上,『如何克服它,成天縈繞在我腦海。』麥克斯・勒那(Max Lerner)寫到他脾臟的淋巴癌時說,『如果這是一場戰鬥,那麼我要用上我所有的一切——知識和計謀,隱密和公開的方法。』」
或是:
「我曾問一名罹患罕見肌肉瘤的婦女她在醫院之外的生活情況,她告訴我,她日以繼夜地在網路商搜尋有關自己疾病的消息。她說,『即使我人在醫院之外,我心還是在醫院裡。』」
還有:
「她竭力維持的這六年時光並不是靜態、凍結的時光,它們已經使她更敏銳、更清澄、更淨化,她已經斷絕和丈夫的關係,並增強了與擔任腫瘤醫師的兄弟的連結。她的女兒,在一九九九年還是少女,現在已經成為她的盟友,她的心腹,有時候也是她的護士,更是她的知己。(『癌症使一些家庭破碎,但也創造了一些家庭,』喬曼尼說,『在我的例子裡,它兩者都做了。』)」
讓我想起,我曾在網路上看過許多癌症病患的文章,其中一篇以「得知罹癌即與男友分手」為副標,當初就算看完全文我還不甚明了分手的原因,但讀完本書,我明白她為何做此決定——她正在珍惜仍存在世上的每分光陰,去做更迫切且絕對需要和想要的事,從那刻起,她為自己而活。
《依然作為健康國度的公民,我能做什麼?》
面對快速變遷的環境,我們的積極作為依然是那條黃金準則——預防,勝於治療。
此書於二〇一〇年出版,輾轉又過了近十年,期間又有了名為「正子掃描」新的健檢技術,明白癌症的原理和變化後,我看的懂FDG(氟-18去氧葡萄糖)的掃描原理,明白為什麼部分癌症的確診率不高,部分病理則有誤診的風險。只要稍做深入了解,就能看清哪些是偏方謬論、四處流竄的假資訊,哪些雖然成功率不高,但才是真正提高生存率有幫助的治療方法。保險方面,明白如何選擇,才能在需要時有所幫助的經濟選項。健康檢查時,暸解何者需要積極定期關注,放鬆心態,不被影響莫名活在罹癌的恐懼陰影中。
你覺得最好的結局是什麼?我認為最好的結局是開放式結局,誠如此書和我們現實中面臨的境地皆是如此,癌症的故事還沒結束,我們每一個人都置身其中,擔著來自四面八方的風險,至今醫學界和科學界仍在為新的醫療技術掙扎著,沒有人是局外人,也沒有任何努力被白費。
這場戰役還沒結束,就如作者所說,若我們想贏得戰爭,勝利的定義必須被改變,從戰勝死亡,改變成能增加多少存活時間。
面對癌症,我認為接下來的要做的事是——努力活著,科技日新月異,各種藥物和治療方法不斷推陳出新,作為能讓人期待的年代,活著的下一秒都有可能出現新的對症下藥,癌症不斷的突變,促使我們無法停止腳步的積極追趕。另一方面,更珍惜存活著的每一刻鐘,因為你知道活下來的每一分每一秒絕對不是白費光陰。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