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3日 星期二

【洗禮・下】煤氣燈效應、情緒勒索、PUA 和原生家庭的影響,都是可優化的一種「經驗」而已

又或者是看透了 / Duncan


曾經經歷了一段不對勁的關係,狠狠的上了一課,更認識自己,才明白我過往也帶給他人關係壓力過,看到極端值讓我建立了意識,重新思考自己想成為的樣子。

那時的環境,造就我極度懷疑自我,認為自己沒價值,沒有任何人可以信任與求助,反覆陷入負面迴圈。

不樂見他人經歷後,陷入自我懷疑自我霸凌可怕的負面精神迴圈,所以想讓大家看看「在裡面」的樣子,還有「在裡面」這件事本身不是你的錯不是自己的錯,我們仍然可以上一課之後正常的走出來,不要遺失那個仍然快樂有自信的自己:脫離了環境,依然可以找回「自己」,不被批判影響的那個自己

上集:【洗禮・上】識別身邊的「煤氣燈效應、情緒勒索、PUA」,經歷兩年洗禮發現要出來真的不容易


搓破泡泡,爆炸帶來了傷,也帶來了力量。

搓破負面循環虛幻泡泡,換個環境保持距離絕對是最快的解法,脫離不對勁的關係走出來後,走完這一圈,我獲得兩個觀察和啟發:

怕你靠太近會失望 / Duncan

1. 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無遠佛屆,許多無法理解的觀念和行為模式,看看他的原生家庭互動,你就會懂了。

原生家庭的「鏡中反射」

不只在情侶價值觀,放在職場也能驗證:原生家庭爸媽怎麼情勒他,或看到他們情勒彼此,他就怎麼情勒下屬/伴侶/兒女。他也是受害者:沒有意識到受害、也非蓄意加害別人的受害者。

假如身邊的環境都默許使用語言精神暴力,不去思考的話,會覺得這些言行都是理所當然,慣性思維讓受害者再變加害者,這類人有很高的機率對自己的行為模式是「沒有意識」的,也很難察覺哪些是「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

家長自身的傷還沒解決,沒有情緒識別與疏導概念,他們對付情緒的方式再變成孩子的鏡中反射,便是原生家庭帶來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科普+實用練習】受傷的小孩從未長大:一篇文章介紹所有關於童年陰影的重點知識 / Fairy's Heart


理解他,就能理解這個局

從大環境到小家庭日夜薰陶的慣性思維框架,我們都沐浴在名為社會和原生家庭的大小染缸裡,東西方文化有如此大的價值觀差異,原生家庭亦然。

觀察對方和原生家庭的互動,讀懂他的言行舉止脈絡,區分哪些是社會價值的共有影響,哪些是原生家庭帶來的習慣框架(瓶頸)。

譬如:「高壓管理控制是理所當然」程度從 0 分完全不合理 到 100 分奉為聖旨圭臬,假設華人社會平均是 60 分,我是 20 分,對方是 87 分,理解他的媽媽是 100 分後,原本無法理解的觀念和行為,開始都能同理跟想像——他會變 87 分是有原因的,我和他的相處很痛苦也是必然。


產生受害意識,也和原生家庭經驗有關

每個人的成長經驗不同,能自主意識到受害的,代表是過往不曾體驗過的經驗,正巧和自己的原生家庭經驗(生存手段)相異,被迫使要順從時,直覺哪裡怪怪的、處處感到不舒適,這些直覺和不舒服都要放在心上,進一步去覺察驗證是否合理,進而產生受害意識。

不能自主意識的,需要仰賴外部他人的協助與支援,例如諮商心理醫師或是親友忠告。

談原生家庭及依附風格對性格和關係的影響 / Fairy's Heart

能事前發現會有問題嗎?

有人可能會說:「我看不出來他有這些行為,他平常不是這個樣子。」

或是「有沒有機會事前看出他有這個問題?」

我的觀察是:高壓環境下,可以看出!

遇到壓力,真的會原型畢露⋯⋯小到開車路怒,大到工作出包

人本來就有很多面向,如果想去掉包裝知道他過去的傷,除了成為親密對象,就是觀察彼此面對壓力的樣子。

面對壓力的品格,像酒品一樣,要喝酒才看得出來,在不同壓力之下,人的表現差異之大,很難在日常就能發現。

當面臨突襲地高度壓力陷入不知所措時,最容易直接反射原始的生存手段(原生家庭經驗)⋯⋯如果要了解反射行為的脈絡,要從原生家庭互動的線索找起。


2. 原生家庭影響並不代表就是原罪,它就是可以被迭代優化的一種「經驗」而已。

原生家庭的影響無遠弗屆,但這些是問題,不是原罪

以自身為例,小時候我表達情緒和不滿時,會被長輩制止與壓抑,導致我不會解讀和自我疏導情緒,長大後看不懂反射出來的保護機制,把它當作罪惡在逃避壓抑,是一個擺脫不了的原罪:為什麼要哭?為什麼要生氣?被自己高漲的情緒綁架的快窒息。

薩提爾冰山理論 - 親子天下 / 女人迷
當你對反射行為有意識和理解脈絡成因,會變成可改善的問題,把它昇華為經驗的一種,不再被第一版本的反射(原生家庭影響)綁架,讓自己有更多更好的選擇。

原生家庭就像我們人生的第一間公司

許多人一輩子不會只有一間公司,第一間公司學到的經驗,第二間不一定適用,它會被改善迭代,每一次轉職與換公司,都會改善前一次的「工作經驗」,思考角度或做事方法優化,有比較就能擇優成長。

原生家庭就像我們人生的第一間公司,只是我們在這間公司一待就是30、50、80 年。如果是唯一的工作和公司,待一輩子都有可能被固化,更何況是一睜眼就加入、終身血緣關係的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就像從沒換過工作一樣,失去其他環境帶來的衝擊,不知道也沒發現自己固定的價值觀行為,常常要遇到痛到骨子裡的挫折才會產生意識和改變。


公司可以迭代,家庭也可以迭代

我們可以經歷不只一間公司,為什麼一輩子只能被一個原生家庭影響?工作流程可以不斷迭代優化,為什麼成長經驗不能被迭代優化?

就像是一杯水加入了一滴墨汁,我們要做的是不斷加入新的水進去,讓黑墨帶來的影響被淡化稀釋。

這是一次的「經驗」,是經驗不是原罪,代表它可以被調整改善:如果這次經驗不好,那就放開心胸多嘗試,找出更好的「體驗經驗的方式」,創造更好的經驗,不就好了?



不只搓破他的泡泡,也捅破了自己的紙窗,批判化作力量前得先認識自己。

一個巴掌拍不響,兩個銅板響叮噹。兩邊都有恐懼,都有自己的不安全感,在這層的關係中,變成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在學會劃清界線前,有誰是百分之百的永遠心靈健康?人一定會有脆弱的時候,只是有沒有被趁虛而入。


認識對方,就是在認識自己

你內心有什麼樣的恐懼,讓自己變成一個有委屈,卻不敢說出來的人?

看清對方的情緒盔甲,同時也看到自己的逃避武裝,這是剛開始無法學會拒絕的原因:始終在逃避,不願承認脆弱面的事實,武裝逞強順從對方,彷彿這樣就能證明自己並不脆弱,不會被拋棄。

但事實是唯有面對自己的不完美,認清我就是不想不會、我就是弱、我也會犯錯,所以我才會在這裡學習,才能學會拒絕不合理和劃清界線——我不需要為你的情緒負責,你的情緒/脆弱是你的責任,而我的情緒/脆弱也是我自己的責任。


搭配薩提爾冰山理論去讀懂行為背後的感受 - 親子天下 / 女人迷

反應行為冰山下,看不到的真實感受面貌 - 親子天下 / 女人迷


家庭關係互動裡感到受傷而逃離原生家庭的我們,要學習的不是去「原諒」誰,而是去「理解」自己與他們在原生家庭裡的成長經驗與脈絡,用重新認識父母或手足的眼光來取代怪罪或怨懟,便更可以懂得如何調整自己來跟他們好好地互動

除了看對方的原生家庭,也回頭挖挖自己的原生家庭經驗,多認識自己,反思是哪些經驗造成的影響,潛移默化成不敢面對的脆弱和說不出口的恐懼,卸下原本看不清也不自覺的不安全感。

無論上對下或下對上,透過「好奇」建立「同理」後「溝通」 - 親子天下 / 女人迷


理解自己過去的傷,是很值得的投資,讓你成為更穩定健全的人

為了探索別人,我也深刻地探索了自己每按必爆的情緒按鈕。

我當學生時一度遇到深刻的挫折,很需要慰藉的時期,對家人的不聆聽和不支持,感到不諒解。
有天當我理解家人連自己在做什麼決定都不知道時,我就放下了。

我清楚地認知到,家人會說出這句傷害我的話,是因為他的無知,不是因為他的否定,當我認清是無知所做的決定,而不是否定時,我放下了緊抱在腦海裡的那些尖銳,放下多年來始終不能諒解、提及都會爆哭的傷害很深的那些話。

因為我重新認識了他,理解了他話語的選擇和脈絡,校正了我記憶中對這句話的解讀,我同理了他,放下了我自己,轉念把這顆每按必爆的情緒按鈕轉化拆除。

他們也是社會結構之下的受害者,只是當被傳到我的手上時,我產生了意識意圖把陋習斬斷在我手上——花心思去理解他人,才能接住自己,改變結構。


唯有認識自己,才能建立情緒界限

當你看懂了自己和他們的家庭背景成長經驗和脈絡,就不會感到害怕,也會知道自己能如何說如何做、如何應對。

面對他人批判:同理為何會是這些反應和攻擊,知道要接納到什麼程度,何時該畫止血線;

面對自我批判:發現新認識了自己,可以決定要不要優化這個經驗,還是接受這是自己的短處,把注意力放在想發展的長處;

當擁抱自己的脆弱,就不會是被否定,批判會變成學習成長空間,找回平衡,拾回不被影響地穩定的自己。

繞路其實沒什麼不好,因為沒有路是白走的 / Duncan


這些都只是可優化的「一種經驗」,不一定就要是你唯一的選擇,不一定就要代表你這個人

無論是「原生家庭」影響,還是突然被迫經歷的「煤氣燈效應、情緒勒索、PUA」,都會化為探索自我成長的經驗養分而已。


參考:

0 意見:

張貼留言